哪里的花海这么美还有那么多有趣的活动
小桥、流水、客栈、花海……上周六,由本报联合浦口区委宣传部、区旅游局共同举办的“童眼看浦口”研学游系列活动走进第四站——不老村。孩子们在仿若世外桃源的山居景致里,倾听“不老之境”的古老传说,感受空谷幽兰的旖旎风光。 小记者雨中漫步格桑花海。 漫步格桑花海体验桃花源般隐逸生活位于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麓的不老村,南北皆山,水网密布,具有遗世独立之美。一下车,小记者们就被细雨中的氤氲美景吸引,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为什么这里叫不老村呢?这里的人是不是都长生不老呀?”小记者朱禹诚好奇地问。工作人员告诉大家,传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感念于老山脚下一对恋人的爱情,于是设法让老树不老、泉水不竭,居住在这里的人长寿不老,爱情不老,“不老村”也由此得名。 “哇,这里有这么大一片格桑花海,真是太美啦!”面对着阡陌间竞相绽放的格桑花,孩子们大声欢呼起来。“这里的格桑花有粉白、玫红、白色的花瓣,花蕊都是金灿灿的黄色。我们平常都很少见到。”漫步格桑花海,小记者徐梦洁小心地触摸着花朵,仿佛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畅玩“泥香童趣”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穿过花海,推开一扇木栅栏,小记者们走进了中国雕塑家协会南京艺术交流中心,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和泥塑的传统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万里进现场向小记者示范捏小老鼠的泥塑作品。“先用按比例调和好的软泥捏制出小老鼠的造型轮廓,再用雕塑刀细心压捏。泥塑重要的是要耐下心来不断塑形,不断改进。”没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老鼠就在万里进的手中诞生了。 自己动手捏泥人。 在万里进手把手地指导下,孩子们也开始创作起来。俏皮可爱的“小黑猫”,别具特色的小碗,让人忍俊不禁的“南瓜饼”……虽然都是第一次制作,但孩子们个个做得有模有样。“泥塑看上去很简单,想要把握好力度,做得细致好看还真不容易。我要把我的作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一看。”小记者王鹤轩手握自己的作品得意极了。 探访石果果小院探索多肉植物的秘密在不老村里,还藏着一处多肉植物博物馆——石果果小院。生石花、不死鸟、明月、吹雪之松锦……古朴的院落里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多肉植物。工作人员向小记者们介绍了多肉植物的分布、形态、主要价值和繁殖方法。“多肉植物是指植物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种是肥厚多汁,具备储藏大量水分功能的。它们主要来自非洲热带地区,全世界有一万多种多肉植物。”“这朵有深粉色边缘的多肉植物学名吉娃莲,大家都叫它吉娃娃。”听到这,孩子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细细观察起这盆既有趣又美丽的植物。 仔细研究多肉植物。 “我们家养了好几盆多肉植物,可不是长变形了就是枯萎死掉了。怎么才能养好他们呢?”小记者陈诗凝发出疑问。“不同品种的多肉植物对阳光、空气、水的需求都不一样。浇水过多便容易让多肉植物死亡。日照不够则会导致叶子距离逐渐拉长,长时间后咱们的多肉植物就越来越不可爱了。”大家顿时恍然大悟,纷纷表示要回家指导爸爸妈妈悉心照顾可爱的多肉“宝宝”。在清雅的小院里,在静谧的山水间,荡漾着孩子们欢乐的笑语。 活动感受刚到不老村就看到一大片格桑花,有白色、粉色、玫红色,太漂亮了!听老师介绍,格桑花原本是生长在海拔米以上的草原野花,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因此格桑花也叫幸福花。在捏泥塑泥的小院,我用软泥捏了一个南瓜,得到小朋友的夸奖,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金陵小学一(10)班郁思琪 不老村有一个叫石果果的农家小院,前后院子的墙脚边、路牙旁、桌子上,种了形态各异的多肉植物,有的长在小小的陶瓷盆里,有的直接种在地面上;有的多肉植物小巧可爱、有的肥美娇嫩。老师说,多肉植物目前有1万多个品种,是一种顽强的小生命,只需要一点点的水、阳光和土壤,就可以扎根于一个小小的花盆里。老师还特别介绍了一种叫“屁股花”的多肉,两瓣叶子靠在一起形状似屁股。“屁股花”喜欢阳光,浇水不能太频繁,真是太有趣了。 ——金陵小学一(4)班管雩同 不老村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我最喜欢这里的多肉植物了,其中有一种多肉叫“不死鸟”,它的叶子长长的,上面有很多小刺。老师说这些小刺就是它们的卵袋,卵袋里的种子掉到土里,就可以发芽长出新的多肉。“不死鸟”的另一种繁殖方法是砍头扦插,对栽培的土壤要求不严,阴凉通风基本都会发根长大。“不死鸟”非常耐干,1个月不给水也不会死亡,繁殖力特别强。因为它的小芽像小鸟的翅膀,所以被称为不死鸟。 ——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二(10)班丁佳盛 本组撰稿本报记者黄隽 本组摄影本报实习生董家训 点击左下角“原文阅读”看见报版面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shanyangy.com/sshyt/1524.html
- 上一篇文章: 多肉价格quot跳楼quot1
- 下一篇文章: 多肉价格quot跳楼quo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