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DK系列的科普书只能收一本,就收它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这本来自英国DK的百科书不是普通的科普书或图鉴,而是一本有着完整科学和逻辑体系的博物学大百科。 另一本同样来自英国DK的经典艺术读物,以新奇的视角和思路,让4-99岁的人都能看懂名画,从年面试后就不停再版,至今热销全球20年不衰,是经过时间验证的真正有趣又优质的艺术启蒙读物。 ---芊妈 《DK博物大百科》明10点返场! 今年1月份给妞们团过后,陆陆续续收到的反馈都很好,好多妞大赞它的图片高清,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孩子看得非常入迷,所以上次下架后好多妞问什么时间能再发团,除了自留的,想多买几本送给亲友。 这次还给妞们找来了DK家另一本畅销全球20多年的经典艺术读物,可以让毫无基础的孩子也能看懂名画,它就是《温迪嬷嬷讲述世界名画》,这次也一并给妞们开团,想入的妞们可以在后面攻略相应位置了解。 下面是芊妈第一次开团时做的攻略,本次返场新优化的细节,芊妈在攻略中的相应位置给妞们说下,没看过的妞从这里开始看↓ 最近终于等到了DK出的一套重量级的书《DK博物大百科》,我个人觉得,是属于每个家庭都要收一本的级别。它不仅是收藏级别的,它更是孩子每天都会用到的博物学的工具书。 这本书足足7斤重,页,多个物种,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物种。 这本书刚出版,我就赶紧管DK的出版社定了一本,没想到书刚到手就用到了。 有一天,芊问我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蘑菇都是矮矮的。因为她最近读了一个童话故事叫《爱依赖的蘑菇》,大概是说蘑菇懒惰,不愿意靠自己的力量长高,所以现在看到的蘑菇都是个子矮矮的。 我把这本《DK博物大百科》拿了出来,因为里面有专门介绍菌类的部分。我们根据目录找到了这部分内容,书里先是对“蘑菇”这一分类有个整体介绍,然后分别按照蘑菇的分类(纲、目、科、属)介绍每一种蘑菇,我自己挨个数了下,大概有种 芊通过对各种蘑菇的比较,得出了“虽然它们形状和颜色不一样,但果真它们都是矮矮的,因为作为担子菌的子主体,它们都是地面上产生孢子的结构,不会长很高。”她自己通过这本书找到了答案。 这本《DK博物大百科》区别于普通的科普书或者博物图鉴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是简单的物种图鉴,而是有一套完整的博物学体系。 而且它涵盖了地球上多个物种,每种都用高清图片来呈现,从地球上没有细胞核的微生物到菌类,到植物,再到哺乳动物,把所有生命类型都覆盖到了。 比如,书里在介绍“哺乳动物”这一分类时,在哺乳动物的总介绍页面,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一分类的动物,是属于脊索动物门里的哺乳动物纲,包含29个不同的目,个科,大约种动物。 甚至包含更细致的分类,把哺乳动物分成了3个类群,卵生的单孔目动物、有袋类动物以及有胎盘的哺乳动物,每种动物的页面索引也展示了出来。 下面我把推荐妞们人手一本的原因详细说下,一共有3点: 它是一本有着完整科学和逻辑体系的博物学大百科。 多个物种的实拍高清大片,呈现出每一个物种平时不容易观察到的细节。 作为博物大百科工具书,各种查阅小功能也很好用。 1、它是一本有着完整科学和逻辑体系的博物学大百科。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是10-35页之前的内容,博物学体系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35页之后的内容,按照博物学体系分类介绍每个生物。 第一部分10-35页,主要讲的从博物学的角度来看待地球上的所有物种。 -比如介绍地球版块的构造是多样的,地壳运动让地球产生了山脉、平原、海沟、断层等等; -比如生物的栖息地也是多样化的,有草原、沙漠、热带森林、河流与湿地、珊瑚礁等等; -比如物种进化也通过很多种方式,有自然选择、基因和遗传、岛屿进化和人工选择。 其中,“活动的地球”、“变化的气候”、“生物的栖息地”等板块,这个部分其实就是在介绍物种在地球上的不同生存环境是什么样的。 而后面的“物种进化”、“分类”等版块,这个部分主要介绍的地球球上所有物种是如何演化、分类、以及物种之间的联系。 比如,当讲到动物谱系时,介绍了一种革命性的生物分类新方法——“种系发生学”,也叫支序系统学。提出这种分类方法的是一个昆虫学家认为,具有共同外形特征的生物一定比外形不相似的生物具有更近的血缘关系,有可能拥有共同的祖先。 第二部分35页以后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前面讲解的博物学体系,把多个物种进行详细的分类介绍。 我带芊学的时候,先把10-35页的内容当科普书一样,每天读一点,学一些博物学的底层逻辑和整体架构,然后,35页后面的内容就当博物百科工具书随时查阅。 我给大家举3个可以学到博物学体系的例子: ①分类学。在第一部分的P28-29页里,以狐狸举例,让孩子知道全球生物按照传统的分类是按“域(真核生物)→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食肉目)→科(犬科)→属(狐)→种(赤狐)”来划分的。 这是在教孩子博物学体系中的分类学,学会了这个,当芊在了解时,它查阅老虎那页时,就会把老虎分类的这条线串下来,是“域(真核生物)→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食肉目)→科(猫科)→属(虎)” 芊这个时候已经不是简单了解一个老虎了,而是帮它看清老虎在物种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把一个单独的动物放在了博物学的架构中了。 ②物种之间的关系。在第一部分的35页有一个的生命树上,介绍了每个物种的联系。比如芊发现了解到“偶蹄类”和“鲸类”居然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 而在35页后第二部分的每个具体生物介绍时,偶蹄类和鲸类的内容是紧挨着的。 而且,在鲸类的主要介绍的页面,也有关于生命树上内容的具体说明,鲸类动物与偶蹄类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特别是河马科……证据主要来源于基因和分子研究,还有解剖学的证据,偶蹄类动物的踝骨与一些鲸类的化石祖先有着很高的相似性。 ③生态学。在第一部分的P18-19页中,整体的介绍了生物栖息地的多样性和特点,并给出了地球的大生态区图,在图上,以10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和区分10种不同的生物栖息地。 在第二部分,在每种生物的具体介绍中,也有关于栖息地的内容。 比如,我随便翻一页,翻到P页,在这一页中随便找一个“沙漠棘蛇”,介绍说这种蛇生活在澳大利亚西部的沙漠中。 那么,我们可以翻到第一部分的P18-19页关于栖息地的内容,孩子可以具体的了解“沙漠”这种生物栖息地的特点,还能在“大生态区图”里,轻松能找到这种蛇所在的栖息地,并确定这种蛇在整个地球生态区里的所在位置。 这样,孩子了解不是某一只生活在沙漠里的蛇,而是了解到适合这种蛇生存的整个生态圈。 2、个物种的实拍高清大片,让孩子看到每一个生物平时不容易观察到的细节。 DK的图书的图片质量一直都没有让人失望过,虽然整本书图片很多,但张张都是高清大片。 清晰到连老虎嘴里面的口水,口水里的小气泡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是孩子在动物园里无法观察到的。 还有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的,世界上最小的生物体,各种各样的细菌,也都清晰地呈现在了孩子面前,让孩子进入微观的世界。 3、作为博物大百科工具书,使用起来很方便。 在35页后的第二部分是作为工具书来随时查阅的,所以从分类到功能设计上都非常好用。 ①严格按照物种分类介绍每个生物。35页后主要按照前面讲解的博物学体系,把多个物种进行详细的分类介绍。它是按照大的物种分类分为矿物、岩石和化石→微生物→植物→菌物→动物。 每一个大分类线有一个整体的介绍,然后下面会按照分类的次序由上级到下级的进行介绍。 比如动物(界)这个分类分为→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门)。 而脊椎动物(门)里又分为→鱼类(纲)、两栖动物(纲)、爬行动物(纲)、鸟类(纲)和哺乳动物(纲)。 而在这个“哺乳动物(纲)”的分类页面里,先整体介绍了哺乳类动物的特征,需要呼吸、温血动物、通过内部的化学过程燃烧燃料(消化食物)、身体恒温等等。 并给出了整个哺乳类动物的类群在接下来书里的页面索引,方便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进行查询。 然后,再逐个介绍每个细分的分类下的哺乳动物。比如,属于“哺乳纲”下面的“啮齿目”的啮齿动物,也是先整体介绍啮齿动物,然后再具体介绍次级动物的,像山河狸、松鼠和花鼠、囊鼠、睡鼠等等。 在具体介绍每个物种的时候,都是采用图片和文字说明的方式,文字部分虽然不长,但是内容很全面。包括这个物种的中文名、拉丁文名字(国际上通用,最严谨的可供查询的名字),还有这个物种所属的“科”,栖息地、外貌特征、通常情况下的标准尺寸、特殊的标注、雌雄的区分等等。 比如,以鸟类,这一大分类下的“鹦鹉和凤头鹦鹉”中的“红肋绿鹦鹉”举例,在介绍它时,给出了中文名(红肋绿鹦鹉),拉丁文名(Eclectusroratus),属于“鹦鹉科”,标准尺寸在33-39cm(13-15.5in)之间,外貌特征雌性和雄性很不一样,雌性有绯红的头部和蓝色的颈环,而雄性身体主要是绿色,它们生活在热带,澳洲和亚洲的雨林中。 ②各种好用的查阅功能。 比如物种的分类,每一类在全书中使用统一的分类颜色。 从目录页开始,不同物种对应的不同颜色,比如微生物是蓝灰色、植物是粉紫色、菌物是黄橙色,动物是青绿色。 如果你想不翻目录,直接找到介绍动物的部分,只需要从侧面看书页的颜色,直接翻到青绿色就可以找到。 就连介绍生命树的时候,生命树上的每一个物种的分支的颜色和目录页也是统一的。 例如,植物在整本书里都是以粉紫色来显示的。 再比如,书里还会安插一些灰色背景的小模块,做一些知识的小延展,内容包括最新的研究结论,存在的争议,以及一些关于这个物种特殊的说明等等。 例如,在介绍企鹅时,给出了一个延展的小知识。说以前人们认为企鹅作为一种不会飞的鸟是很原始的,甚至想用它来研究与恐龙之间的关系。但后来经过研究发现,企鹅和另外一种不会飞的鸟的祖先都是会飞的。 另一本《DK温迪嬷嬷讲述世界名画》,是DK家另一本长盛不衰的经典,已经畅销20多年,全球多个国家地区都有授权出版,人民日报还将它列入本儿童必读的精品读物清单。 它的作者温迪·贝克特是赫赫有名的艺术史家,在英国被誉为“继《文明》作者肯尼思·克拉克勋爵以来的最佳艺评人”,在英国可以说家喻户晓。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其它不得不入的理由: 1、它是入门级艺术赏析,以作者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思路,让孩子也能懂得看什么、如何看 现在好多市面上的艺术类书籍都是教科书式的枯燥的讲述流派、构图,普通人都看不下去,更何况是孩子?这本书不仅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在介绍每幅画之前,都会先给孩子简单说下这幅画的作者擅长的风格,或者作者的家庭、生活时代和环境、职业、嗜好或经历等背景,从各个角度来帮助孩子看懂画作、理解画作。 比如《托马斯·威廉·库克》,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单看画像只是一个衣着华丽、仪态不错的贵族青年。 再看温迪嬷嬷怎么说的,首先就是先交代了画作的作者所在生活时代的流行风气以及画家对当时这种风气的看法,在“大游学”活动的时代背景下,画家应邀给这个年轻的贵族作了这幅画,但又巧妙的通过画中嗅帽子味道的狗来揭露这个贵族男子的虚荣。而脚边残破的立柱象征所学文化的倒退,与青年华丽的衣着形成鲜明的对比。 她让孩子跟随文字,一步步去观察,从人物衣着、眼神、姿态以及背景物体等细节,自然而然孩子就握住了一条线索,一把钥匙,在提高观察力的同时,毫无压力的看懂一幅画。 再比如《坐在墓园的少女》↓ 这幅画虽然没有过多介绍少女的背景,但从后面墓园的背景、堆满云的天空、被风吹乱的头发以及无力地搭在膝上的手,结合少女无助的泪眼,孩子就很容易走进画中,看懂女孩的苦难,深层次感受人物和整个画作传递出的对人类苦难的同理心。 2、网罗了位艺术家幅世界名画,从古代到中世纪,从近代到当代的主要时期和艺术家的经典作品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之前的宗教画,《哀悼基督》,这幅画艺术家是通过每个人的动作和表情将死亡刻画得入木三分,光秃的树干和天使的哀歌加重了氛围。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抱银貂的女子》艺术家用黑色背景来衬托女子苍白紧绷的脸,头部的黑色直线、黑色项链和齐胸的裙线与嘴角紧绷的线条显出一种质朴肃穆感。 再比如现代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和《梦》,就拿左上角的《梦》来说,主人公是毕加索钦慕的对象和御用模特,她的名字叫玛丽·特蕾莎。毕加索画的是睡梦中的玛丽,她的脸一分为二,可以看成两个视角,绿色的是侧脸,绿色和粉色合起来的是正脸,两张脸都强烈散发着美。 还有奥托·迪克斯的《西尔维娅·冯·哈登》,画上的人看起来非常中性,从人物表情到肢体,发型到饰品,着装到妆容都很诡异,艺术家在向读者传达了当下世界的双重性。 3、各种材质、主题的绘画风格通通包含 全书的题材从宗教、历史、肖像、风景、建筑、静物、风俗、动物到夜空全涵盖,光材质至少涉及20种,比如油布画、蛋彩画、壁画、铜版油画、木炭画、泥金装饰、玻璃板油画铅丝画、牛皮纸水彩画、纸质水彩画、木版油画、布面珐琅画、乳胶画、皮革油画、羊皮纸画等等,让孩子一边欣赏一边了解和体会不同之处。 内页很多,芊妈就不一一展示了,妞们可在攻略部分了解。 关于《DK博物大百科》的适学年龄,凭我个人经验觉得,适合3-99岁,低龄的孩子看图识物,大龄的孩子和成人可以当一本了解地球上整个大自然的工具书来学习,适合全家一起看。另外,特别推荐给学习美术的孩子和妞们,这本大概是描绘自然的百科书里最全的图鉴书了,能为绘画提供素材。 《DK温迪嬷嬷讲述世界名画》适合4岁-99岁。 接下来,这本《DK博物大百科》是具体怎么使用,《DK温迪嬷嬷讲述世界名画》的一些内页我会在后面攻略里细说。攻略部分的目录先给妞们看下: 1.《DK博物大百科》的开箱单 2.《DK博物大百科》的具体版块内容介绍 3.《DK温迪嬷嬷讲述世界名画》的开箱单 4.《DK温迪嬷嬷讲述世界名画》更多内页介绍 5.团购价格 想入的妞们可以长按下面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hihuaa.com/sshyz/65011.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天一款多肉植物之鸽子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