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游记既见拉萨云胡不喜上
拉萨可以象征什么?是文艺青年心头的朱砂痣?还是摄影老饕镜头里的白月光?当记忆的浪潮退去,遗留在沙滩上的是一把开启史书的钥匙。一段往事,多少欲望,回首已百年——我看拉萨如看山,是山,非山,还是山,应作如是观。 ——藏?游?记 青藏专列减速进拉萨站时,原先还东倒西歪地窝在车厢里的游客转眼间就探头探脑地将过道挤满。乱山环绕,拉萨河平静穿过城南。岸北就是那承载了同一种信仰与千万种欲望的藏传佛教圣地——拉萨。 布达拉宫斗转星移 “旋见一类似堡垒之伟大建筑物,崛起于川心石岩之上,饰以金顶,此非他,即达赖驻锡之布达拉宫也。” ——(英)荣赫鹏著,孙煦初译《英国侵略西藏史》 壹 一千张拉萨游客照身后都有着同一座布达拉宫。这座千年宫堡的出镜率竟不啻于网红。 三年前的正清明,阳光满城。一早参观布达拉宫的人流从正门售票口直排到马路牙子上,又一拐沿着北京中路向东源源生长。进入雪城,混在一拨拨旅行团中,这里漏听的上半段讲解可以挪几步到那里补上。 白宫前有长长的“之”字蹬山道,耀目的宫墙壁立如山,苍鹰盘旋起落于望不到的金顶。拾级而上,面南而望,正对的山头仿佛一位旗鼓相当的对手,置于山前的布达拉宫广场则是对弈的棋盘。 参观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的起点是德央厦平台,旧时为举行大型活动的演出场所。经由平台爬上陡峭的楼梯则进入神秘的布达拉宫世界,雕梁画壁,鎏金镀银,堂皇富丽,考究琳琅——那是掌握着神灵话语权的人间神殿,也是凌驾万民共神灵比肩的荣耀与权力。 时移世易。依稀是东日光殿内,三位红衣喇嘛垂目坐于窗前,透窗的日光镀在他们身上。游人打身前鱼贯而过,正待细看,只听导游一声吆喝,于是着紧忙慌地赶去聆听教诲。原来是达赖的某个起居之室,遂争相趴在门口朝内尽力张望。不知纷纷扰扰中谁是被看的世相,谁又是沉默的旁观者。 在日光未曾照到的长寿乐集殿内,导游告诉游人这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寝宫,年少的仓央嘉措就在这里日日苦学文化课,谛听佛师讲经。游人恍然大悟。殿内没有点灯,本应有的亲切感因这猝不及防的照面生出一丝紧张、无措与疏离来。提步经过殿前法台宝座,回首处,大殿空旷寂寞、寒凉逼人。 布达拉宫殿宇连绵,在旅游团转场的档口,方可听见酥油掬起的顷刻安宁熏晦着历史无声的呼吸。只是尚未辨明佛陀手印,便被接踵踏来的游人惊醒。所有人都汇入了十三世达赖灵塔殿,璀璨的灵塔镶嵌万宝,内藏真身;轩敞的灵塔殿四壁精美,地上日日涌动着泱泱人潮。 夜幕降临,布达拉宫借着一分灯光平添了三分内敛与三分人情。延时摄影师们手持法器三脚架在川流不息的北京中路边参悟光影与时间的排列组合;结伴的藏族姑娘为游人编起彩色小辫好在回大学修行前攒点零花;认识两天的相锐哥给三个小伙伴每人买了串五色编织的金刚结…… 剩下的三分神秘在高墙后。那是长明的酥油灯静静煨着念经声,偶有飘出高窗的贪痴嗔,顷刻便被寒风拍散在高空中,散入无上佛法的加持……这是布达拉宫少为人见的另一面,可或许,还有更多面。 贰 岁月忽已远,这页史书堪堪将世人瞒过。那是四百年间蒙藏满汉统治权力在青藏高原上群雄逐鹿的翻云覆雨、反目成仇。 年四世达赖逝世已逾一年。出于维护政权、教派倾轧的目的,噶玛政权的执政者藏巴汗明令禁止格鲁派达赖活佛的转世。为保全达赖一脉,四世班禅罗桑曲结医治了藏巴汗的重疾,交换条件是允许寻找达赖灵童。 弹指一挥二十余载,罗桑曲结与已经成年的五世达赖一起密招蒙古固始汗入藏推翻藏巴汗。其后,固始汗拥立五世达赖建立甘丹颇章政府,将格鲁派扶上了西藏宗教领袖的地位,并建立了蒙藏联合政治的统治格局。 年康熙亲征准噶尔,从战俘口中获知惊天秘密。时任西藏行政事务最高官桑结嘉措勾结噶尔丹,意图推翻固始汗子孙,并将五世达赖逝世的消息秘不发丧达十五年之久。康熙大怒,致书责问“朕且檄云南、四川、陕西之师,见汝城下……其勿悔”。桑结嘉措遂惶惶然迎立14岁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坐床。 年固始汗曾孙拉藏汗识破桑结嘉措下毒计,将其击溃斩杀,并奏请康熙废立六世达赖。康熙为示安抚,将六世达赖“诏执献京师”。 四百年前的风起云涌已化作史书上的尘埃。可叹那一日,14岁的门巴族少年从藏南一路迢迢而来,迎着拉萨满城房顶上的伞盖、旗幢、唢呐、皮鼓,路过家家户户门口焚香的松树枝子,沿着十里长街从药王山下坐着轿子摇摇晃晃经过时,便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午夜梦回时,是谁蜷缩在红宫遗世独立的冰凉殿宇内,眼睁睁看那穿堂的风将自由的烛火扑灭。 天将破晓时,是谁独立在迎接第一道曙光的布达拉宫之巅,望见远处的山川显影了他在佛前打卦问卜的初心。 日影西照时,又是谁沿着白宫蹬山道一路抚过粗粝的白玛草墙,赤紫色的余温滴入宗角禄康的湖水,照不见百年后旧池台上的伤心影。 嵯峨迭砌的布达拉宫中没有一座属于六世达赖的灵塔。可正是这样扑朔迷离的仓央嘉措拈着他的情歌最早走出了雪域高原的桎梏,将藏族文明的智慧与优美展开在世俗大众眼前。 宗教的一头是神性,另一头是人性——也许个体与命运的抗争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可以牵动每个人的恻隐之心,因此就连最虔诚的信徒也一如既往地爱戴着这位误入尘网的活佛。 史书笔冷。相比于六世达赖的令人扼腕,那个被拉藏汗拥立、却从未被西藏僧俗承认、并随着拉藏汗的覆灭而被囚禁的“六世达赖”更像一个政治牺牲品。不仅如此,从九世达赖直至十二世达赖整整四位达赖的平均年龄刚满18岁;光绪年间十三世达赖亲政后四年,已退位的摄政第穆呼图克图因巫蛊之案暴毙,这其中隐藏着西藏上层统治阶级内部多少阴谋与野心已不言而喻。 叁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除了西藏地方内部的政治斗争,自然还有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之间的政治博弈。 在这段时逾千年的文明联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叫“凉州会盟”。年63岁的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携两位年幼的侄子在凉州觐见元太宗之子阔端,议定西藏地方归顺蒙古大汗。 “学富五明”的萨迦班智达在政治与学识上的衣钵由侄子八思巴继承。年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封八思巴为“国师”。四年后,元朝迁都北京,忽必烈任命八思巴为中央直属的释教总制院院使,掌管全国佛教与西藏地方事务,官居从一品。 自此中央对西藏的温情与集权在历朝历代交织上演。年蒙古俺答汗与索南加措在青海会晤,并赠以尊号简称“达赖喇嘛”。其时明朝无力出兵青海讨回失地,遂请三世达赖索南加措劝说俺答汗撤回内蒙。索南加措与俺答汗合计后,不日抵达凉州,给宰辅张居正写信道“有阁下分付顺义王早早回家,我就分付他回去”,并向明朝上贡礼物若干。 年五世达赖进京朝觐顺治帝。会晤前,满汉大臣就皇帝出迎地点的礼节争执不休,最后取的折中之法是借“畋猎”之名,出南苑、作路遇、顺迎之。次年dalai返藏途中,顺治帝派礼部尚书赐册封“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以正式确立其封号与政治地位。 转眼二百五十六年后,十三世达赖再次进京觐见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只不过此时的礼节之争已不复当年的底气与气度,一端是阶上的皇权日薄西山,另一端是跪拜的活佛心生不满。 西藏历来是中国西南的门户要塞,因此数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相争的是财富,是土地,也是主权。 年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反清政变。五世达赖致书康熙,希望倘若清军胜则免吴三桂一死,倘若清军败则“不若裂土与之罢兵”,二十岁的康熙没有答应。其后清军截获吴三桂之子给五世达赖的信件,表示愿割地请兵救援,康熙置而不问。 年康熙二次发兵,将攻占西藏的准噶尔军队击退。为稳定西藏局势,杀伐果断的帝王钦定生于理塘的青年活佛为七世达赖。这一次,在皇权担保与军队护送下,年轻的达赖逆着十四年前“前世”走过的老路,从青海塔尔寺终于“回”到了布达拉宫。 其后,清朝对西藏的统治达到鼎盛。雍正年间,清政府将西康部分地区划归四川、云南,又执意将后藏部分地区划入班禅名下,以达到分化削弱西藏上层势力的目的。此外,正式设立了驻藏大臣,并实行川滇军队在西藏的驻兵轮换制度。 乾隆年间,大将军福康安带军收复西藏失地,一路反攻直抵廓尔喀首都加德满都近郊。班师回藏后议定《钦定章程》,针对西藏宗教、政治、军队、货币、财政、司法、外交、海关、吏治、徭税等领域的流弊作明文规定,进一步巩固了驻藏大臣的政治地位。 “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我不到远处去耽搁,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1]这只从史书中逃逸的野鹤啄开时空的裂缝,翻越“雄鹰飞不过”的唐古拉山脉,在河西走廊短暂栖息后,振翅而起,飞赴千里之外坐落于北海公园的白塔。寒来暑往又几度,它见证了华夏大地上蒙藏满汉各民族千百年来的时移势变、博弈制衡、水乳交融。 时至今日,这只野鹤化作无数只棕头鸥在布达拉宫广场上的湖水边展翼翱翔,减速凌波,卿卿我我;留下百年前的翅底风,惊起柳叶扶风而上,又摇摇坠落镜湖,皴皱布达拉宫的倒影。 肆 站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上,对面端坐着雄壮的布达拉宫,背后矗立着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于是有一种情感在镜头里小心翼翼,又在心头激荡澎湃——那是头顶飞扬着五星的一面鲜红,也是眼前不动如山的一抹军绿! 从广场西北侧安检门出来,药王山观景台扛起“长枪短炮”,在日升月落中和白塔一起守着老拉萨的门户。 光绪年间,英帝借藏邻边境纠纷企图侵吞西藏的阴谋昭然若揭。西藏僧俗官员联名向驻藏大臣数次上呈公秉,言道“我守我境,自保疆土”“趟一退让,势若开门揖盗”“即使目下有男尽女绝之忧,亦不甘心以门户让人”。奈何其时清政府已自顾不暇,外交问题上毫无底线。 夹在双方间的是有着民族正义与反帝思想的驻藏大臣文硕。面对朝廷的催逼,文硕“章数十上”,洞悉“英人蓄志既久,俄人又复生心”“变幻其说……意在蚕食”。面对同僚一边倒的说法,他不懈地翻阅史料、考查地图,向四川总督刘秉章力辩争议所在的隆吐山地属西藏,朝廷强令藏军撤兵“抑且无理可说”。惜乎最终落得朝廷一个“不顾大局……着即行革职”的处置。 于是清朝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日益恶化。光绪十四年英军由隆吐防线入侵西藏,吞并原藏属锡金领土,建立进攻据点。十六年后(年)英军再次正式入侵西藏。时任英军统帅荣赫鹏如此描述战况,“数秒钟后,我之来复枪与大炮已将彼乌合之众扫射无余……平原遍处皆藏人尸首”。 与惨烈战况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驻藏大臣的奴颜婢膝、敌我不分。时任驻藏大臣有泰给荣赫鹏的照会中表示“(藏人)咎由自取……贵大臣恩威并著,造福西藏”;同时向清政府外务部报告说“趟番众果再大败……譬之釜底抽薪,不能不从吾号令也”。清政府更是托英国人将内部指示电报经荣赫鹏转交有泰。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处境若此,西藏军民仍顽强抵抗英军侵略,血肉以搏。每一个来到西藏的中国人都应前往距拉萨五百余里的江孜县宗山上看一看,那里坐落着江孜古堡与抗英遗址——那是江孜军民用生命换取尊严的神圣之地。 二十世纪初西藏的命运映射的是大清帝国的末日狂奔。占领拉萨后,荣赫鹏选定“在布达拉山定约十条,交有泰画押,有泰不敢抗议,径欲画押,文案何光燮以未奉外部之命,劝阻弗画”。当时藏方代表虽已在逼迫下签署《拉萨条约》,但有泰这份骨子里的没有主见,总算在最后时刻为清政府之后与英帝展开的拉锯谈判留了退路。 年为收回对西藏的主权,清政府以承认《拉萨条约》为代价,换取英国同意由清政府在三年内代为偿清赔款白银万两,而英军不得不在偿清赔款时提前撤军。 同年张荫棠在西藏彻查有泰等驻藏官员的劣迹,同时实行新的治藏政策。时任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则在西康藏区推行改土归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西藏的农奴制度,取消了当地寺庙与土司的特权。 涉外事务上,原藏属克什米尔地区、不丹领土则皆在英帝的外交与军事手段下稀里糊涂地被瓜分而去。 伍 英帝的利炮改变的不仅是西藏的命运,还有十三世达赖的命运。英军兵临拉萨城下时十三世达赖正经由青海逃赴外蒙,沿途受到蒙古僧众贵族的热烈迎送。 滞留外蒙期间,达赖看到沙皇因陷于日俄战争已无力插手西藏事务,外蒙古法王则因达赖的声望已喧宾夺主而渐生罅隙,遂借着全藏僧俗请清廷恢复达赖喇嘛名号的台阶动身返藏。途中又奉命折向北京觐见。 等到达赖离京返藏时,改土归流已深入西藏腹地。清政府又命赵尔丰出任驻藏大臣,触动了西藏贵族、各大寺的根本利益与达赖的统治权力。 一起进藏的还有军纪败坏的川军。川军进抵拉萨时正值默朗木大会,枪战陡生,达赖遂逃往印度。 自此达赖落入英国势力范围,促成了英帝对藏侵略策略的转变,即将西藏上层的反英斗争转变为策动其反汉反祖国。辛亥革命爆发后,驻藏川军分崩离析,达赖顺势回藏。 十三世达赖骨子里还是对祖国统一抱有希望的。年达赖在拉萨接见国民政府代表刘曼卿,谈话中提到“过去中国均漠视西藏……吾所最希求者,即中国之真正和平统一……都是中国领土,何分尔我……兄弟阋墙,甚为不值……中国只需内部巩固,康藏问题不难定”。 一般认为达赖与国民政府的接触是一种“骑墙政策”,一方面了解国民政府是否有实力助其摆脱英帝控制,另一方面向英帝表态不要继续干涉西藏内政。 年十三世达赖圆寂于拉萨。这位前后执掌38年政教权力的西藏领袖见证了中国形势与世界格局的翻天巨变,一生与列强、中央、西藏上层势力往来周旋,得到了西藏僧俗的爱戴。 四年后,与他龃龉一生但始终站在爱国统一战线的九世班禅圆寂于青海。自十五年前逃亡内地后,九世班禅直至临终也未及返回故乡。 陆 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十四世达赖坐床后的第七年,西藏发生了“热振事变”。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亲帝势力将爱国反帝的原摄政热振活佛勒毙狱中,而崛起的美帝也向西藏伸出了侵略的爪牙。这就是十四世达赖集团的生成背景。 年,面对帝国主义一再阻挠西藏代表团入京谈判,中央人民政府遂派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格达活佛入藏劝说。不想格达活佛在昌都被英国特务下毒戕害,“死后全身乌黑,皮肤触手即行脱落”。 面对帝国主义的疯狂叫嚣,人民解放军于年10月9日解放了昌都。一个月后,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军区司令部发布《进军西藏各项政策的布告》,明确表示人民解放军保护西藏全体僧俗生命财产与宗教信仰自由,帮助西藏人民改善生活,西藏现有军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武装之一部分。 年十四世达赖亲政。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南海勤政殿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明确了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了达赖和班禅不团结的问题。同年秋,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进抵拉萨,举行入城仪式,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史笔不辍。改革开放后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成果更是妙笔生花。天未亮时,药王山观景台的栏杆上已架起成排的长枪短跑。寒气凛冽,路灯沿着北京中路铺向太阳升起的方向,零星的早班车消失在黎明的静谧中。 天色已亮,可群山环绕的拉萨河谷还沉浸在一片朦朦中。我死守一根望柱,怀疑太阳也苦于高原的海拔。当耀眼的朝阳终于爬上东面的山头,在一片玫瑰金光中,布达拉宫与他守护着的拉萨城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柒 三年后,阖上史书,我终于读懂了布达拉宫这座千年宫堡的故事。但你若问我,我还是会装模作样地说—— 公元七世纪,布达拉宫始由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后多毁于战火与天灾。年布达拉宫在五世达赖执政后开始重建,后经由历代达赖喇嘛累世扩建。 布达拉宫海拔米,主楼高.7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建筑主体由红宫和白宫组成,白宫即达赖喇嘛的冬宫,红宫主要为历代达赖的灵塔殿、佛殿、经堂等…… 我之所以如此说,因为我知道——拉萨高也不“高”,比拉萨更高的是由权谋、野心与时势垒砌的布达拉宫。 百年历史,尘埃落定。千年文明,交相辉映。这座集藏民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之大成的瑰宝,在世界屋脊的心口绽出最顽强的“格桑花”。 注释: [1]于道泉《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 主要参考文献: 《达赖喇嘛传》,牙含章著,华文出版社 相关阅读 藏?游?记 我和珠峰的故事 有缘人, 愿你有所获, 愿你站在世界屋脊上 识得那朵最炫的格桑花…… 文字 摄影 编辑:张舟 我“在看”,你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hihuaa.com/sshyz/67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方丈嘲讽仙洋踩缝纫机属g务员待遇媳
- 下一篇文章: 学年部编版小学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