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县举办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
白癜风好了 http://pf.39.net/bdfyy/6月20日,无极县举办“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征文比赛颁奖典礼。此次活动由中共无极县委宣传部、无极县文学艺术界联会会、无极县作家协会主办,共评选出9部获奖作品。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 县文联主席齐洪涛致辞。他指出,文学属于人民,文学为了人民。评奖不仅是为了褒扬写作者,也是汇聚广大读者的选择,进而引导和带动公众的阅读和欣赏。希望作协更好地团结全县广大文学爱好者,深入到齐心协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深入共建“实业强县、幸福无极”的火热生活中,深入探寻并深刻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努力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努力创作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满怀激情、坚韧不拔地向着文学的“高峰”攀登。用更多的不辜负时代、不辜负自己的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中华民族新史诗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 县作协主席冯美联就活动开展情况做了总结。她表示,为歌颂、讴歌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组织了此次征文,经过评审,从众多的作品中评选出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并将现场为他们颁奖。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活动中,部分作协会员和小演员们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文艺节目。 朗诵表演 啦啦操表演 舞蹈表演 现场花絮 现场花絮 现场花絮 现场花絮 现场花絮 合影留念 全面建设“实业强县幸福无极” 本次征文比赛中,涌现出了许多表达真情、感动人心的好作品,在此,我们选出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希望大家喜欢。共产党人的梦 作者:王军霞 我时常在梦中 看见你们乘一叶扁舟 手捧着一弯憧憬 漂泊在 无边无垠的梦想之城 夕阳下的那片星空 依然璀璨 砥砺前行的汉子 还昼夜不停地跋涉在 万里征程 你说,我们的国家 就是个神话 从贫穷到富有 为了一个伟大的梦想 风雨兼程 才有了今日的繁荣 我忽然思绪云骞 想和你们拥有同一个梦 就像所有的人默默无闻、心甘情愿的 与梦想并肩而行 我忽然想侧耳聆听 海螺睡在祖国母亲的怀中 能发出怎样的鼾声 会不会在梦里也呓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或许是因为长江里的水 日夜不停地 滋润着华夏的土地 抑还是黄河边的风 四季鲜活了九州的风景 一轮几千年的梦 在头顶,满目柔情 它曾繁华了殷商 风流了唐宋 也照过了共产党人百年的风华 和华夏民族的前世今生 红船颂 作者:赵光辉 一艘红船呦 穿越九十九载岁月的云烟 从嘉兴南湖的烟雨迷蒙中 起航 我柔软的心 随着它的桨声跳荡 我滚烫的热泪 追随着先烈的足迹流淌 红船是那么的沉重 满载着人民的福祉 民族的命运 和国家的希望 红船又是那么的轻盈 十三颗火热的初心 是它最强劲的前进力量 山岳铺就龙骨 江河化为双桨 珠穆拉玛的雄峰 是红色的船桅高高飞翔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前甲板 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嘹亮 历尽千难万险的红船呦 珍藏在十四亿人的心上 只一桨 就驶向波澜壮阔的太平洋 不变的信念 作者:窦红萝 小时候非常害怕胡同里的毛二爷,他沉默寡言,不拘言笑。一条补丁摞补丁的蓝粗布衫子裹着他干瘦的身子,颧骨高高的,眼窝深陷,眼神却很坚毅;老式的缅裆裤用麻绳系着腰身,裤腰子厚厚的翻卷下来,走路稍稍有点瘸,宽大的裤管下露着细细的脚脖。双肩似乎很有力,整天背着一个破旧的柳筐,不是拾粪就是拾柴,也很难见他扎堆唠嗑。 毛二爷住在我们胡同的最外边,妻子早逝,独自扶养一个儿子,大队里照顾他腿残,让他敲敲钟,喂喂牲口,挣少许工分。紧挨着毛二爷的是花奶奶家,听父亲说,花奶奶是童养媳,十五岁嫁到这里,有人说,花奶奶的丈夫战争时战死了,也有人说随军去了台湾。花奶奶安静贤淑,失联的丈夫随着时间的推移,伤痛似乎在她心里一点点抹去,没事的时候,喜欢来我家串个门。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那时候村里几乎全是毛坯房,我家的房子根基还有几层卧砖,毛二爷的两间土坯房用柴泥抹的,外墙用两根粗粗的柱子顶着,摇摇欲坠。 那天下了一夜的雨,我去上早学,胡同里泥泞不堪,我边走边在脚下铺碎柴,可泥水还是灌进了步鞋里,噗叽噗叽地挤着脚面冒泡。 放学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过道里垫了干土,还被铁锹一狠狠地拍实了。午饭的时候,爹说:“不晓得毛二在哪挖的干土,把过道垫平了。”妈说:“当过兵的觉悟就是高,住在道边上,却修到了最里边。”从父母的谈话中,我才晓得,毛二爷不姓毛,姓李,叫李小毛,排行老二,后来村里习惯了叫他毛二。 听父亲说毛二爷十六岁就去当兵,亲历了石家庄的很多战役,至今,弹片还留在他腿里。我对毛二爷产生了朦胧的好奇,沉默的背后,定然隐藏着很多新奇的故事。 端午节到了,母亲差我去给毛二爷送粽子。那是个午后,毛二爷正在院子里翻弄他的小菜畦,满手泥浆,示意我把粽子放到他屋里去。屋子里没有什么家具,却清扫得干干净净,小桌上邻居送的粽子堆成了小山,土坯的大炕占了大半个屋子,泛白的粗布格子床单洗得很干净,炕上的被子叠的整整齐齐;灰白的墙面上,正中间帖一副毛主席画像,画像的一旁,赫然挂着一副半旧的军绿色的棉手套。原来,毛二爷真的是一名军人啊。我再遇到毛二爷,感觉他也没那么可怕了。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责任田分到了每家每户,花奶奶的儿子学起了木匠,毛二爷除了整理他家的二亩田地,还在村里开了个代销点(小卖铺)。好事多磨,手艺未精,花奶奶的儿子就出车祸了,急需手术费。花奶奶愁眉紧锁,眼泪涟涟,乡亲们主动搞起了募捐,十块的,五十的,毛二爷却一次拿出了三百元,这几乎是他的大半个家底,所有的人都对毛二爷刮目相看了。茶余饭后,总听到一些对毛二爷的啧啧赞叹声。 正当村民热火朝天搞经济建设的时候,毛二爷却让自己刚满十八岁的儿子小军去参军了。那时候,劳动力缺乏,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当兵,大队的喇叭里喊了一次又一次,甚至把适龄青年都登记在册,用了抓阄的方法进行筛选。毛二爷主动送儿子当兵,成了村里的一道趣闻。毛二爷却信心十足的说:“跟着政策走,幸福就会有!” 真的,老百姓的生活日日变好了。我读初中时,自行车已风靡一时,我和同学骑着自行车上学,每天惬意地在柏油马路上你追我赶;土坯房慢慢地成了历史,毛二爷家也翻盖了四间大瓦房,虽然还是吃着玉米面饼子,细粮也时常出现在了每家的餐桌上。 春风吹得遍地红花开,胡同口的枣树下,时常停着三三两两的小轿车,毛二爷迎来客往,小院里有了生气,笑声不断,逢节假日,县政府镇政府和一些不知名的战友常来看望毛二爷。毛二爷似乎越活越年轻了,面色红润,穿着也时兴了,蔚蓝色的中山装,胸前兜里还插着钢笔;话也多了,走哪唠哪,骑着杠新的永久牌自行车,一手握把,一手举着儿子的来信,一路走一路显摆,那个开心,似乎电线上的麻雀都成了他宣泄幸福的对象。我觉得毛二爷越发可爱了!拎着半导体,哼着小戏,我去买东西,总是忘不了塞给我几块糖果。 一个飘着小雨的黄昏,我放学归来。看到毛二爷在房上转天线,毛二爷买电视了!还是十七英寸的彩色电视!于是,每个晚上,毛二爷都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小院里挤满了男女老少,《西游记》,《红楼梦》,《射雕英雄传》等,一个接一个的连续剧,成了我们那个岁月的快乐期盼。 高中毕业那年,村里要拓宽街道,毛二爷家和花奶奶家都被移建在了村南,我家的大门成了临街,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视,有条件的率先装了电话,毛二爷的腰带上也别上了BB机。遇到我,总是摁着BB机让我看小军的留言。 好日子就像过山车,越走越快。村里新式的小楼房一栋接着一栋,小汽车开进了千家万户,毛二爷的代销点也已改头换面,成了村里货品齐全的商店了。 我出嫁后的几年,妈来电话说,毛二爷病了,恐不久于人世。我心里一沉,急急去看他。毛二爷躺在床上,很憔悴。父亲说:“给小军打个电话,让他回来吧?”八十多岁的毛二爷摇摇头,笑着说:“没事啊,我的好日子还没过够,还不想走呢。”说也奇怪,毛二爷卧床了几天,奇迹般地又活跃在了街头巷尾。 半年后的一个清晨,毛二爷还是平静的走了。清理遗物的时候,贴身褥子下,平平整整地压着一个党员证书,一枚五角星的领章。 我对毛二爷的敬意油然而生,似乎突然就读懂了他充满希望的一生;他心里那个不变的信念,像一束华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方向。 夕阳西下,红霞满天。小军穿一身军装,肃立在父亲坟茔旁,一个军礼,郑重地给父亲敬上。那举臂的轮廓,定格在了瑰丽的晚霞中----- 老有所依的幸福 作者:李茉莉 都说养儿才防老,而堂爷一生无儿无女,到头来却享受着老有所依的温暖。他的笑将日子摊开,弥漫出一种幸福的味道。当年因为穷光景,堂爷没能娶上媳妇儿,于是成了村里人口中所谓的光棍汉。太奶奶在时,把缝缝补补、洗衣做饭的活都包揽下来,堂爷的日子尚且好过点,可当娘的再亲,也不能跟孩子一辈子啊!堂爷成了太奶奶的一大块心病。她病重落炕时,还念念不忘地唠叨此事:“俺脏娃可怜,没个一儿半女的,他现在给俺养老送终,以后谁给他养老送终呀!我这当娘的就是死也放心不下”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堂爷眼圈红红的,也跟着哽咽着。没了娘,堂爷一个人可怜巴巴过起了日子。为了生计,他骑着一辆带横梁的破二八自行车四处赶集,车后座上扎一个干草耙子,干草耙上插满了一串串红红的糖葫芦,他起个大早随便扒拉几口饭就出发了。晌午时,他看着其他小贩吸溜吸溜地吃碗热面条,吸哈吸哈地喝碗热面汤,他也馋,但舍不得吃,别人养老靠儿女,而他养老就得靠自己,那时糖葫芦一毛钱一串,也挣不了几个钱,他只想多攒点钱以后备用。寒冷的街头,他裹着别人穿剩下的军绿色大衣,饥肠辘辘地在手上呵几口热气搓来搓去,期待着别人的前来光顾。卖剩下的糖葫芦,回来他就分给邻家孩子们,那时日子穷,孩子们嘴里缺,一串糖葫芦也能引的他们围着堂爷团团转。堂爷看着蹦蹦跳跳的孩子,喜欢之余又失落地感慨着,要是自己有一个亲生的娃该多好啊。堂爷还打过烧饼,那时的烧饼也是一毛一个,他还收过破烂拣过废品。后来不知咋的交了桃花运,娶了一个外地老伴,可遗憾的是过了生养的年纪,终究没能留个后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多年没见堂爷,总以为他还是记忆里的老样子,个子不高,又黑又瘦,大大的眼睛里透着迷茫,不爱说不爱笑,穿着也不讲究,一副邋里邋遢的样子。谁知再见他时,差点没认出来,像变了个人似的,他穿着整洁了许多,人也微微胖了些,凹陷的腮帮也鼓起来,看上去一个利利索索的小老头,很难跟之前沧桑落寞联系在一起。“爷爷,你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呦”我说。“不错,不错,真的不错”他笑着回应着。他比之前健谈了,也爱笑了。他跟我讲因为无儿无女,他被列入了五保户,老两口现在能领两份钱呢,一是五保户享受的福利,二是养老金。他之前羡慕城里人月月领工资,现在他们也能月月领生活费了,而且逢年过还给他们发放米、油、面等,他的日子并不比有儿有女的老人过得差,他也不像从前那样总觉得自己无儿无女比别人矮半截了。他说堂奶奶去年住了好几次院,没花一分钱,都是国家免费看的呢。走进他的家,我眼前一亮,还是当年的老院子,还是当年的老房子,但新鲜了许多,完全没有想象那样经历多年风雨之后的破旧。房顶扣了瓦,这样又不漏雨又不扫雪,而且当年的老木格子窗老木门,都换成了新的铝合金门窗。窗户明亮洁净,阳光照在那盘老炕上,暖融融的,小屋收拾的干干净净,十分舒适。“爷爷,你装修来么”我问。“装修,咱这岁数了,哪有这腾劲儿呀,这不是国家免费改造的吗!做梦也没想到,咱无儿无女,也能过上好日子,国家好,党的政策好啊!”他神采奕奕,谈及这个话题,他的言语间总能迸发出灿烂的烟花。送我出门,他站在凛冽的寒风中,我知道他是温暖的,有着春天般的温暖。他一生无儿无女,却享受到了老有所依的幸福,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如沐浴着东风。一屏影像演岁月回首百年绎峥嵘 作者:李会肖 我是一名70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虽然没有亲历祖国百年沧桑,却能深刻体会到千百万中国家庭在改革开放以后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以留存在我这个普通老百姓心中的记忆和眼中的现实做个片段对比,从国家到小家,从贫穷到富有,从思想落后到文明飞跃,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正以一步一个脚印的齐整步伐行走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远的不说,就说说我们每一户普通人家的电视机,印象中,也是经历了无数次蜕变才有了今日的风采。小脚外婆去世于七十年代末,一辈子没有见过电视,也没有听说过电视,更没敢想过世界上还会冒出一个叫做电视的东西。年出生的父亲,也曾把他看到并自认为很神奇的一部无声电影眉飞色舞地讲给我们听。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父亲那惊喜的表情,他说一张白布挂在墙上,上面会有人们走动,会跑会跳,会哭会笑,他讲着,我听着,他崇拜着新生事物,我憧憬着未来如期。与此想来,父亲的欢喜和外婆的茫知既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背景,也深刻表达出了普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时值孩提的我并不知道,在那个时候,党和政府就已经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好了一张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于此,70后的我就有幸成为了见证时代变迁的有缘人。八十年代初期,我们村有一家人买进了村里第一台电视机。初见此物,好奇的人们便开始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说那台电视机有多么多么的好,四方身子大屁股,比不出影的戏匣子可是好老多了。记忆中,能买得起电视机的这家人是吃皇粮挣工资的,很有钱,在城里头上班。所以,在十来岁的我看来,他们身上穿着的雪白的确良衬衫,腰里系着的牛皮枣红腰带,就和满身泥土味的贫穷撇开了关系。不懂什么叫做嫉妒,却深深感受到了羡慕的滋味。所以,当土窝窝里第一次闯进了电视机这么个洋玩意,着实的让刚刚端掉煤油灯的村民们如同发了疯一般的稀罕和着迷。太阳落山,干了一天农活回来的人们仿佛忘记了苦累,饼子咸菜胡乱扒拉几口,慌慌张张就往有电视机的这家跑。气喘吁吁的从村东跑到村西,还没进屋就听到了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歌在唱了:“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好不容易挤进屋,发现早已没了自己的自足之地,人们站着的,坐着的,蹲着的,甚至还有人把主人家油罐子抱出来当坐凳。偷瞄主人几眼,确是看到一张铁青的脸,脸上强挤着秋霜一样的笑容。但是,主人这样无可奈何的气恼心情,是无论如何也传递不给看客的,因为大家的眼珠子都盯在了电视屏幕上,任你有多恼火,只要没有往外轰,这满屋子人的脸皮都变得如城墙一样厚了。又过了一两年,为了丰富乡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公社里调配到我们村一部当时看来个头挺大的黑白电视机,专供大家晚上消遣时光。供销社门口有一大块闲地,泥瓦匠就在供销社门口右侧用砖砌了一个高高的竖台子,上面有一个洋灰抹制的小屋,还按了个小铁门,电视机就放在里面。每天晚饭过后,人们就各自带着小板凳来占位置看电视。只不过,全村人看一台电视,肯定是众口难调的,上了年岁的喜欢看戏曲片,小孩子爱看战斗片,争相呼喊着各自喜欢的节目,倒是把电视管理员弄的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一番争执过后,自是几人欢喜几人忧。管理员踩着梯子撅屁股怄腰地调了半天频道,因为节目没有顺了大爷大婶的意,最后可怜的管理员还要挨他们一顿骂。不满意归不满意,人们嘟哝着也是不肯离去的,就这样坐着小板凳,仰着头卖劲地看,因为小小屏幕上的人物会动会说话,偶尔还可会看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这就足以让整天和泥土柴草打交道的乡亲们感到惊喜万分了。却不知为什么,公家的东西总是坏的快,这台电视看了时间不长就坏了,害得上了瘾的人们天天盼着电视机快快修好,以至于大晚上的在供销社门口转悠半宿不肯回家。追随着改革的春风,引领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好政策,土生土长的农家人也进入了发家致富的初始状态。生活条件逐渐在改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紧跟着提高了,村里边也陆陆续续的添加了十来部电视机。年腊月,嫂子嫁到了我家,她陪嫁过来的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成了我家最上档次的家电,也成了我心目中的骄傲。每天晚饭过后,赶来看电视的人们就挤满了屋子,我家一度的是热闹非凡。床沿上,屋底下,吸烟的,喝水的,还有讲解电视内容的,不大的两间房简直成了大戏台。后来,小侄子出生以后,爱看电视的人们怕影响了孩子睡觉,就自觉的停止了往我家奔跑的脚步,只是,心里边却难以打消这难耐的看电视欲望。一向思想开明的哥嫂看大家想看电视又不好意思过来,也是于心不忍,后来,为了大家都方便,就干脆把电视机搬到了我父母的房间。没有了顾虑,看电视的人们又慢慢多了起来,好客的父亲还每天准备一盒拌过棉籽油的烟丝,无偿提供给那些看电视的客人,所以,屋子里常常是烟雾缭绕,呛的母亲时常暗地里抱怨。不曾想,父亲的好客大度,竟引来了一个大烟鬼,因为家里穷,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的一个光棍汉。按照乡亲辈,是管父亲喊叔的,所以,一声叔,便叫的父亲没有了原则。烟丝烟纸摆在桌上,缸子暖壶伸手即摸,如此高级的待遇,让这个光棍汉如同升了仙一般的开心。看电视之余,我常常暗地里观察这个家伙,只见他嘴里叼着烟,手里还不忘卷着下一支,貌似看电视看的津津有味,倒不如说是抽烟抽的更过瘾。光棍汉是每晚即来,手不停嘴不停的一根接一根的摆弄烟,而且每回都是最后一个走人,不等到电视屏幕上打出明天再见是绝对不肯离开的,临走了还要狠狠的用吐沫沾上一根烟叼着出门才罢休。现在想来,这样的状况都是贫穷惹的祸,如果自家有电视,自家抽的起烟,何苦要赖在别人家半夜不走呢!笑过,恼过,渴望过,追求过,无论怎么说,电视机这个高科技的产物,着实的让思想封闭的农民对外界事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一年一年过去,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尝到了富裕带来的甜头。进入了九十年代,农村家庭几乎都有了电视机,除了电视机的个头越来越大,还逐渐的从黑白的改换成了彩色的,人们再也不会因为看电视满大街跑了。在我年结婚那年秋天,家里一下子买来了两台品牌不一的彩电,一个是我的嫁妆,一个是父母留下来看的。乐天派的父亲,喜滋滋地瞅着两台电视机让我选。我看过来看过去,实在分不出好赖,最后是唐伯虎点秋香,选了个模样俊俏的,在我出嫁那天风风光光地带到了婆家。时光荏苒,光阴如梭,电视机换了一台又一台,那一段段发黄的岁月,也如电视连续剧一样回放了一遍又一遍。那些个活灵活现的镜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然变得酸涩不堪,让人不忍再回忆。坐在萱软的沙发上,重新规整一下思绪,看一看眼前这台悬挂于墙壁之上的超高清网络电视机,改革春风带来的福泽着实滋润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我突然真正领悟到了作为一名普通中国老百姓是多么的幸福!是啊,只要肯努力,只要不畏艰难,世界上的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历史长河中所有的潮起潮落都已经嵌入了不忘初心、笃行致远这部生活剧本里,真的是一屏影像演岁月,回首百年忆峥嵘!编辑:王惠贤胡盼盼 责编:冯素菊齐洪涛 无极文艺 用艺术点亮心灵,用文化引领前行,播撒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投稿:wjxwl1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hihuaa.com/sshyz/67953.html
- 上一篇文章: 笑晕了好可爱的姑娘,有没有恋爱的感觉
- 下一篇文章: 马嵬坡下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