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中队

成语

拾趣

第二期

栏目说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一个独特的文化分支就是成语。虽然大多数成语只有短短四个字,但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则浓缩而有趣的小故事,或针砭时弊,或发人深省。正所谓:大道至简。可以说,通晓成语背后的故事,也就读懂了古人的智慧。

本学期,石榴班的小石榴籽们在班主任邓莉老师的指引下准备了许多经典的成语故事。他们娓娓动听的讲述、精彩可爱的演绎,让小观众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很容易就理解和记住了它们,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

《成语拾趣》栏目重温有趣、温暖、哲理的成语故事,捕捉小朋友们学习成语的珍贵瞬间,陪伴他们在文化的长河中踏浪而行。

本期故事

故事一:得意忘形

武卓逸

我们受到别人肯定时,应当谦虚,可别得意忘形哦!

1、成语故事:

阮籍,是古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后来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隐士。阮籍本来很有理想,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对当时执政的人非常不满,又不敢明白地表示自己,只能闭门读书,或者到处游山玩水、或者喝酒睡大觉。他和他的好朋友们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他们经常聚在一起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纵声狂笑,不高兴时就痛哭一场,在这七人当中,阮籍大概是最为疯癫的了,尤其是在喝醉的时候,常常哭笑无常。因此就有人在书里说他“当其得意,忽忘形骸”,这就是“得意忘形”这句成语的来源。

2、成语寓意:

得意忘形的意思是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的态度。

人得意时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了,这样可能就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所以,身处顺境时,我们必须格外谨慎,认真做事情,不能得意忘形。

3、成语造句:

小明今晚有点得意忘形,所以忘掉应该有的礼貌。

故事二:打草惊蛇

张懿文

想做小侦探,首先要学会谨慎保密,不要打草惊蛇。

1、成语出处: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2、成语寓意:

“打草惊蛇”,意思是打草惊了草里的蛇。

原来,比喻惩罚了一个人,而使另一个人有所警觉。后来,多用来比喻做法不谨慎,反而使对方有所戒备。

3、成语故事:

南唐时候,当涂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欺压百姓。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苦不堪言,从心里恨透了这些狗官,总希望有个机会好好惩罚他们。一次,皇上派人来巡察地方官员,当涂县老百姓就联名控告了县衙里主簿等人的不法行为。

联名状告信首先递送到了王鲁手上。王鲁只是把状告信粗略看了一遍,就吓得心惊肉跳。原来,老百姓在状子里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关系。百姓虽然是状告其他官吏,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害怕,担心老百姓再继续告下去,马上就会告到自己头上!这样一来,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了?

王鲁想着想着,越发惊恐不安,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被吓了一大跳!

4、成语造句:

我们要继续在暗中监视小偷,最好不要打草惊蛇,以免被他发现。

1

2

3

4

5

6

故事三:画蛇添足

陈思溪

一个人如果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1、成语故事: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jìsì)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参加的人很多,如果大家都喝,这壶酒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就足够了。可这一壶酒到底该怎么分呢?

这时,有人提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又快又好,这壶酒就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大家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就最先画好了,他端起酒壶就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都还没有画好呢。心想:“他们画得真慢!”

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他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他正画“蛇脚”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立马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2、成语寓意: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故事四:愚公移山

李博阳

做事情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哦!

1、成语出处: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2、成语故事: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3、成语寓意:

比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策划:邓莉老师

排版:张萱睿妈妈

审校:李庭芬老师

王睿博爸爸

武卓逸妈妈

卢纯希妈妈

许锦和妈妈

刘泰然爸爸

钟梵一爸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hihuaa.com/sshjg/6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