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长城肃南杳杳寒山寻烽火,邂逅梵
原创寻根长城张明弘寻根长城 考察长城现状 梳理长城文化 挖掘长城艺术 保护长城遗产 跟随我们的脚步 感受不一样的长城之旅 张明弘-寻根长城 杳杳寒山 孤道落落 马蹄寺的梵音 洗涤灵魂 寂寂无人 厉风吹面 恍若穿越空间 雪积有声 妩媚庄严的山峦 在甘肃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区马蹄乡考察长城的三天里,为了寻找烽火台、考察长城文化,我们得以邂逅甘肃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区马蹄寺石窑群,在大大小小石窑里寻根长城团队也留下了足印。 “幸有我来山未孤” 冬季的马蹄寺不见资料中描述的“那‘清泉挂碧峰’的壮观飞瀑;那媚材埠林,云衣迷陉,岚气袭人的欹丽风光;六月飞雪,夏无炎暑……”,但见巍巍群山,覆雪千层;苍莽松林,身披玉带;泉水飞瀑,冰粉玉碎。车行进其中体会“马首山无数”、“万径人踪灭”的空寂,而今“幸有我来山未孤”。我们与此天此地、此情此景惺惺相惜,开启的是一次不期而遇的邂逅。 金光玉带四野苍茫 马蹄寺石窟群“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景色秀丽的临松薤(xie)谷”。‘临松薤谷’是著名的马蹄寺风景名胜区所在地,‘临松’指临松山,‘薤谷’是指多生长葱韭一类的野生植物的山谷(薤,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鳞茎,叶子细长,花紫色。鳞茎可做蔬菜。别名野薤、野葱等)。 马蹄河冰河交响乐 “临松薤谷”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市南部祁连山北麓临松山(属祁连山分脉)下,距离甘州古城(今张掖市)南六十余公里,由发源于祁连山的雨雪水冲刷成的几条山谷河道组成,古代又称为柳谷、大柳谷、大柳谷水,今人称马蹄河。我们在寻找烽火台时,就几次徘徊在马蹄河附近,冬季冰封的河水汩汩流淌的声音陪伴着我们,山谷中雪藏不深的地方,偶有枯草伸出处,或许就是薤谷的野薤。 祁连、冰川、楼兰 研究河西文化的朱瑜章曾在其文章《临松薤谷:河西文化的渊薮之一》中提到“‘临松薤谷’是河西文化的渊薮之一。这里古代曾发生过柳谷石瑞、临松石字、‘天马蹄迹’的传奇故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河西走廊留下的印迹,体现了河西走廊源远流长的‘天马’文化信仰。”这里提到的“天马蹄迹”就是马蹄寺的名称来源——马蹄寺因其马蹄殿内石地板上有一马蹄印迹而得名。关于“天马蹄迹”还有民间的流传,一说是天马下凡留下的蹄迹,一说是当地藏族人民认为是其始祖格萨尔王的坐骑神骏留下的足迹。传说已不可考据,但关于马蹄寺的命名由来和石窟建造时间以及石窟的建造者,史料文献均有详细记载。 冰河薤谷 清乾隆44年出版《甘州府志》载:“城南百余里临松山下薤谷中。以石上有马蹄,俗名马蹄寺,有石门二十,石洞七,俱凿大小佛像。永乐元年。土人倚山置禅堂,十四年敕赐普光寺。石窟始于郭瑀及其弟子,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番僧五六百人。”郭瑀为晋时敦煌人,因此《敦煌县志》有载“郭瑀,晋敦煌人,少有操行,东游张掖,师事郭荷。荷卒,瑀隐于临隐薤谷,凿石窟而居。”其中’郭荷’,是张掖的一位经学大师,据说郭荷身后,郭瑀被临松薤谷的环境所吸引,留在此地,一方面修心养性,另一方面承担起了在河西地区招收后学传道授业的职责“弟子著录千余人”。 马蹄寺风景区旅游线路示意图 今天的“临松薤谷”被称为甘州八景之一“薤谷晴岚”,而马蹄寺石窟群也被打造成集石窟艺术、宗教文化、民族风情、自然风光为一体国家A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马蹄寺风景名胜区由马蹄寺南北寺、千佛洞、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处组成,分布在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马蹄寺石窟历史悠久,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群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约多年的历史。同敦煌的莫高窟与安西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张明弘寻根长城团队在六只脚App打点定位 我们因着寻找的烽火台在景区内,所以行走的线路和游客路线略有差异。 01 千佛洞格萨尔王殿 未见千佛洞顶墩 卧龙山脊祭英雄 进入马蹄寺景区 千佛洞北段的浮雕石塔 进入马蹄寺景区的第一天,我们前往药草村寻找烽火台。从马蹄寺旅游区大门进入,最先见到的是千佛洞北段的浮雕石塔,继而是南、中段的佛龛。 浮雕塔群局部 虔诚的供养 大大小小的石窟如蜂窝地分布在陡峭的红砂岩上,局部看似造形雷同——都用塔座、塔身、须弥座、相轮、刹盘、塔顶构成,实际上从总体布局看,石窟于悬崖峭壁之上依崖势而建,远远观之,造型奇特、瑰丽壮观。 千佛洞正门 抵达马蹄寺千佛洞正门,正门围墙外密密匝匝的白杨树想要将寺院挡得严严实实,冬天树叶落光,细细高高的身躯后无法掩映地露出庙群和石窟的威严与肃穆。弄不清是因为石窟的声名远播,还是这百年来香火的缭绕,步入其中仿佛有了佛祖的加持,连树间泄露的阳光都神圣而温暖。 千佛洞药师殿晨钟暮鼓里的姿容 千佛洞崖壁上,一座座千年灵塔,深深地镶嵌在佛崖里面,万万灯火供养。望断苍茫,憔悴了修行一生的苦僧,耳畔嘶哑的叮咛,那是渡化的风沙。山顶传来木鱼的浅唱,它说:天地,是一块漏风的手帕。 卧龙山上的格萨尔王殿 从千佛洞出来,去药草村寻找赋路沟烽火台(相关链接:寻根长城|肃南-杳杳寒山寻烽火邂逅梵音落马蹄(上)——临松山烽火)的路上,我们岔开游客路线,先到了马蹄寺景区卧龙山上的格萨尔王殿——当地人民将格萨尔王视为旷世的英雄,世代香火祭拜,祈愿为自己的民族带来好运。卧龙山脊上向格萨尔王殿去的沿路挂满信仰的经幡,引导着我们以一颗虔诚之心前往。 格萨尔王殿简介 卧龙山上驻足远望,可以遥遥看到北面的马蹄寺的身影。 俯瞰马蹄寺 01 马蹄寺北寺 不落“马蹄”憾终身 “三十三天”功德满 今天的马蹄寺也已经成为我国河西走廊的佛教圣地之一,早期崇信汉传佛教,元代以后藏传佛教在此兴盛,藏语为“卓玛让象”,意为菩萨自然出现的地方。藏族信众和从事佛教教业者称:若一生没来马蹄寺朝拜,会感到终身遗憾。 马蹄寺 马蹄寺分为北寺和南寺。马蹄北寺又称普光寺,据史书记载,北寺即为最早的马蹄寺,晋代郭瑀开凿石窟,后人扩大石窟,马蹄寺才渐渐成为名寺,明朝永乐十四年皇帝赐名为普光寺。南寺又称胜果寺,始建于明代。马蹄寺石窟主要集中在北寺普光寺,普光寺石窟群由众多石窟组成,有三十三天石窟、藏佛殿、马蹄殿、马王殿、药师佛殿等,其中以“三十三天石窑”最为壮观。凡是到马蹄寺的人,都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要登上“三十三天”石窟。 “三十三天”石窟到此留念 当我们一脚踏入马蹄寺,感觉犹如梦中落在了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天马落过的地方。现实中的马蹄石印,封存在马蹄寺北寺——普光寺北端的马蹄殿里,是镇寺之宝。 “三十三天”石窟 石窟内景来源:网络 “三十三天”石窟开凿在马蹄北寺的红沙岩壁上,距地表四十三米,石窟下大上小,呈宝塔形,共七层二十一窟,构造别致,独具匠心,在我国石窟建造史上实为罕见,具有很高的文物、艺术、观赏价值。洞窟层层叠叠,每层之间都有隧道相通,由第一层的北边入内,隧道呈“之”字形,回廊曲折。 涨知识: “三十三”天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仞利天”,为佛教用语。佛教汲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石窟相传是绿度母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所以,很多游人香客专门来到马蹄寺朝拜,藏传佛教认为能够到达“三十三天”的人可谓是功德圆满。 洞窟外的马蹄寺 窟内的甬道 “三十三天”石窟一个个巨大的洞窟,再刻上几百级台阶的甬道,带我们通往有光的佛堂。在崖壁的体内穿行狭窄的通道逼仄到只容一人通行。我们穿行其中,每一个脚印仿佛踏在了崖壁的磨难上,每一步都是修行者的信仰。石窟内不准许拍照, 萨迦班智达的舍利塔 登上三十三天石窟,可以看到广场一侧的塔尔梁上矗立了两座高高耸立的白塔,一座是萨迦班智达的舍利塔,另一座白塔是西夏王元昊的舍利塔。白塔旁立有转经轮,藏民的风俗“转山转水转白塔”,走过路过不能错过。我们也加入转经的行列。 转山转水转白塔 站佛殿内景来源:马蹄寺景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hihuaa.com/sshtp/70944.html
- 上一篇文章: 想养好生石花并不难,5年养殖经验分享发
- 下一篇文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资讯广西南宁药用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