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人坚守七年守护京西古道,他们是马蹄窝
清晨时分,门头沟圈门窑神庙公园前,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愿队的50多名队员拎着分好的垃圾袋,在队长于有君的带领下沿着玉河古道上山了。他们要沿途捡拾游客和登山者丢下的垃圾,他们要守护古道遗迹,守护马蹄窝……日复一日的,他们已坚守了整整七年。 千年古道的“清道夫” “自从3月份,马蹄窝遭6辆越野车碾压事件发生后,来探寻和了解古道的人也多了,这是好事呀!可我们志愿队守护古迹的担子更重了……”边往山上走,于有君边说,还不停地向山道四周巡视。一小块纸片,一个小矿泉水瓶都不放过。 古村、古桥、寺庙、古宅、关城……更有奇观“马蹄窝”和天梯……正值周末,沿途的文物古迹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三五成群,络绎不绝。 一路上,队员们无心欣赏漫山盛开的丁香花,更不能像游人一样驻足拍照。他们是古道的“清洁工”,挤身在山石间、丛林中,扫出石头缝隙中的垃圾。纸巾和塑料袋、形状扭曲的塑料水瓶、带着油渍的泡沫餐盒……不到3个小时,他们装了8个大麻袋。 “古道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请您把垃圾收好随手带走吧!……”老于指着一堆垃圾,提醒着古道旁几位席地而坐的游人。 “知道了,知道了。”游客连忙把垃圾收进塑料袋。 这样的提醒多了,他也在古道上落下了“爱管闲事的老于”的名声。可老于觉得这个“闲事”才是正经事。 门头沟土生土长的老于今年48岁了,他也在古道上走了四十来年。儿时,趴在老人们的膝盖上听京西古道商来旅往的故事,那马蹄清脆、驼铃欢响的情景,常浮现在他的眼前…… 近些年,生态恢复了,古道的名声越来越响,驴友多了,保护的压力更大了。 老于还记得,7年前,他第一次进山才捡回一袋垃圾。渐渐的,游人多了。看到他一个人在大山中拎着垃圾,一位位热心人和老于走到了一起。 如今,志愿队已发展到人,有农民、工人、大学老师、白领,还有学生。少则五六袋,多则三十多袋垃圾,被志愿者们从山里背出来。 京西古道承载着重要文化信息,是门头沟乃至北京的一张“金名片”。保护和爱护它,就是让中外游人看到它真实的历史面貌。 马蹄窝将设立保护标志 跟着队伍一路跋涉,过了防火道就到了“十八折”。这段曲曲弯弯的盘山道是京西古道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历经千年的古道,路面磨损得坑洼不平,但山道间每隔一米铺就的大石板却保存完好,石板上古商队留下的“蹄窝印”,见证着京西商旅文化的历史。 “别看这一块块石板,阻止雨水把泥土和石板冲走,也防止驮着重物的骡子踩在石板上打滑。这是古人的智慧,很值得我们保护和研究。”随行的京西古道研究专家安全山说。 大约走了6公里,峰口鞍关城的城门洞也出现在眼前。 “过了城门洞往西米,就是‘马蹄窝’了。”安全山说。 来到“马蹄窝”入口处,一组组石块堆成的矮墙挡在面前。“这是避免再有人开车碾压马蹄窝而采取的临时措施。”老于说。 “请您收起手中的登山杖,不要让登山杖的尖磨伤了古迹。”看着从矮墙间穿过的游人,老于扯着嗓子大声提醒着。 走过矮墙,一段19米长的路面上,个清晰的“马蹄窝”映入眼帘。蹄窝左右交替,最深的有15厘米,浅的也有10厘米。安全山说:“据碑文上记载,古道上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山路难行,驮煤的骡子踏着前面骡子的蹄印才能安然走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来往往,久而久之硬是在这用石头铺就的古道上踏出了深深浅浅的蹄窝,这是经过千百年才形成的奇观。” 俯下身子,仔细观察,本应清晰光滑的蹄窝边缘,如今却是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划痕,有的还被人用锐器刻下了“ILOVEYOU”…… “这‘马蹄窝’是京西古道标志性的象征,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啊!”老于蹲在地上,抚摸着蹄窝边缘,心疼地连连叹气。 “年、年,两次出现驾车来马蹄窝越野的事。我将收集到的情况上报给有关部门,但马蹄窝仍未能得到足够的保护。志愿队员就从山下扛了水泥、沙子上来,在马蹄窝入口两端立下了‘爱护古迹蹄窝,留与后人观摩’的公益标志牌,提醒过往的游人保护古迹。”老于回忆。 “可是今年3月,又有一群车友驾驶着6辆吉姆尼越野车碾压马蹄窝。而且这次对古迹的损伤是不可逆转的。”老于说,事情发生后,我们上报相关部门的同时,与京西古道协会的专家们协商保护。3月21日,20名队员带着撬棍、尖镐和绳索来到马蹄窝。齐心协力在马蹄窝的两头,将路旁的两块多公斤重的山石移到路中央,用这样的临时性措施阻止车辆碾压马蹄窝的破坏行为再次发生。 “这些人为了追求刺激和挑战,全然不顾对古迹的破坏。”为了引起社会各界对古道保护的重视,这一次老于选择在自己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hihuaa.com/sshzp/71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合肥人,元旦出行手册请拿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