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铁蹄吴三桂
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47588.html 吴三桂拥有怎样的青春年华 提起吴三桂,大家能够想到的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清廷的走狗、叛徒等等字眼。但是我们却不了解吴三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做出那些决策?如果你处在当时他的位置上,你会投降清朝吗? 我们先来看看吴三桂有着怎样的青春年华。 一句话,吴三桂是污浊明末的一道白月光! 吴三桂堪称美男子。祖籍江苏高邮,弥漫着水气的杏花春雨的江南,吴三桂本人却是在风霜凛冽的辽东长大。江南的水气和塞外的长风同时融进了他的气质。 吴三桂的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白皙的面庞上,两道爽朗的眉毛和一条挺拔的鼻梁,十足的挑起男子汉的英风飒气。更引人注目的是,眉宇间那股端凝沉稳之气,竟如深潭净水,潋滟袭人。 并且吴三桂绝对是一个孝子忠臣!甚至称得上是这个世界的道德楷模。这都是因为一个意外。 天启末年,吴三桂刚满16岁,在舅舅祖大寿(名将)的指导下学习武艺和带兵。父亲吴襄是祖大寿手下的一个总兵官。那一天吴襄带领士兵出锦州城巡逻,本是例行公事,没想到遇到了皇太极的满洲骑兵。这不是完犊子了嘛! 吴襄撒丫子赶紧跑,但还是在锦州城外被堵上了,全军覆没是必然了。祖大寿闻讯赶紧带着侄子吴三桂上城楼观战。但是锦州城内只有守兵,怎么敢出去救人。吴三桂不断哀求,但是祖大寿出于理智都拒绝了。 很难想象一个16岁的热血少年,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在城外被人砍死,但是自己却无法出去救援的心情会是怎样。而且吴三桂与父亲父子情深,在当时很少见。 于是祖大寿见证了吴三桂传奇的开始。 少年吴三桂带着二十几名家丁杀出城外,(家丁也是牛逼),进入了4万满洲骑兵的包围。皇太极之所以迟迟不杀吴襄就是为了吸引锦州守军出战,但是这20多人的队伍让他不明所以,所以唯恐有诈,没有堵死吴三桂。没想到吴三桂竟然如战神附体,杀到父亲身边,吴襄傻眼了(你这傻儿来干什么!),就这样吴三桂把吴襄带出了包围圈。 这个传奇经历是吴三桂一生受用不尽的资本。在文恬武嬉的大明末年,这个16岁孩子的孝勇之举立刻遍闻天下。连皇太极知道后都称赞吴三桂是一条好汉。 在以德治国的社会,对人的道德自觉异常重视。父子人伦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从一个人对父母的态度就可以推断他对自己国家的态度。所以吴三桂是一个爱国的人。 之后吴三桂高中武举,仕途一路坦荡,28岁时便做了镇守一方的宁远总兵,成为了青年将领中的楷模。年仅31岁就破格提拔为辽东提督,总领关外事物,大明朝确实对他高恩厚德了。 年少成名的吴三桂曾在北京逗留,在上流圈子里,有着传奇经历和风姿俊逸的吴三桂在北京引起了轰动,名公巨卿乃至文人雅士都以结识他为荣。在这里他也遇到了陈圆圆。 吴三桂争强好胜,从不服输,而且智商极高,打仗冲锋都是一流的,并且有着良好的社会组织力,性格沉稳,轻财好士,温和谦让,除了不喜欢读书,可以说是完美的男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会搞门路,所以升迁极快。 在这所有美德的背后,吴三桂隐藏着强烈的欲望,极为自负。我已经这么完美了,那么我就应该享受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财富、女人、地位、权力,我都要最好的。只要不断向社会上层攀升,生命价值、个人欲望、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得到解决,这真是一幅简洁而绚丽的人生图景。 很可惜,他生在明末,大明这艘船快翻了。 所以他面临一个抉择,我是为了忠孝,陪大明死;还是为了野心,苟全于世? 要知道在一路升迁的过程中,吴三桂比谁都深切地感受到道德资源对于一个人社会成就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以吴三桂十分珍惜自己的忠臣孝子的形象,而且习惯于围绕这个形象开展自己的行动。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个靠忠孝获得巨大成就,并且活了大半辈子的人,能够毫无负担的背叛自己的国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吴三桂的这一选择并不轻松。 信念的崩塌 吴三桂现在掌握辽东兵权,他是大明抵御满族的一面盾牌。位置十分重要。再来看看他面临的三个选择:明政府、满族人、李自成。 先看明政府。明政府给了他高恩厚禄这我们也提到了。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明政府也逐渐寒了吴三桂报国的心。根源就在于君臣猜忌。 明末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崇祯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君主,但是他接手的是一个不能再烂的烂摊子。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所有人都不可信,崇祯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整个明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袁崇焕,因为满洲人一个不高明的反间计,被猜忌的崇祯活活剐死。继袁崇焕之后,接替袁崇焕工作的洪承畴,也是因为猜忌被推进了身败名裂的深渊之中。 洪承畴是明末最有才干的将领,他通达权变,冷静务实,办事能力极强。曾经6次打败李自成,给以农民军毁灭性的打击。辽东战事吃紧,崇祯调任洪承畴总督辽东防务,吴三桂就在他手下效命。他十分敬佩洪承畴。 针对满洲人已经崛起的态势,洪承畴采取屯田久住、步步为营的策略,这也是当时最好的策略,但是被性格急躁的崇祯和无脑的朝中大臣否决掉,崇祯不断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诏书里的杀机越来越重,洪承畴被逼无奈,仓促出战,结果全军覆没。 洪承畴没有死,被俘虏了。结果崇祯知道后,勃然大怒,杀了洪承畴全家。但是皇太极对洪承畴极为尊重,嘘寒问暖。高下立见,洪承畴投降了。让他投降的是明朝的腐朽和满清的朝气。 作为洪承畴整个事件的见证者,吴三桂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因为他接替了洪承畴的工作。吴三桂不相信洪承畴会投降,但是相信之后,他感到莫名的轻松。洪承畴是吴三桂真心敬重的人。还有自己的舅舅祖大寿也投降了,并且他们都得到了满清的厚待。再看明朝这边,恨不得杀了洪承畴和祖大寿的祖宗十八代,完全不顾之前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明朝已经不可避免的灭亡,那么自己要殉国吗? 再来看满清。满清在皇太极、多尔衮的治理下,日益强盛,并且统治者十分注重学习汉族文化,总之一支欣欣向荣的新生封建量。但是有一点无法改变,他是满族人。在当时的民族思想,是把满族人视为敌人、非同族的。所以投降是有心理障碍的。 再看看李自成。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内部也是十分的腐化,并且时常被明军打的鸡飞狗跳的。但是最终由于明政府太腐朽了,才干不过农民军。 三家都给吴三桂许下了高官厚禄,因为都知道吴三桂手里的3万关宁铁骑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所以都想争取到吴三桂。吴三桂很纠结。慢慢的心理也在倾斜。 明政府必然灭亡,我不想殉国。处于汉人的心态,我还是投降农民军李自成吧。 原先的忠孝观念崩塌了。 他在等待一个机会。 崇祯彻底扛不住了,李自成快打到北京了。于是饮鸩止渴,调吴三桂进京勤王。只要吴三桂一离开山海关,那么满族人就要进来。真的没办法了。 吴三桂接到命令后,整顿兵马,准备进京。但是他走的很慢,就像当初朱棣围住朱允炆的皇宫却不进去一样。都在等待老皇帝自然死亡。 慢吞吞的走到河北丰润,得到了崇祯自杀、李自成进京的消息。立即调转马头快速赶回山海关。从此这座雄关开始姓吴了。他在等待李自成的使者。 他的家小还在北京,他想要的无非是高官厚禄,家小平安,最重要的是要陈圆圆回到自己的身边。他坚信他的3万铁骑会让李自成出一个合理的价格。 李自成果不其然许诺给他这些,并且让他速来北京。同时带来了4万两犒军银子和老父亲吴襄的一封劝降书。 吴三桂丢掉了“忠臣”的面具,不过还可以用“孝子”的面具,进京,他妈的,我这辈子只求荣华富贵了! 吴三桂开始带兵入京。并且开始幻想自己会得到的厚待。 然而在走到沙河驿时,突然遇到了从京城里逃出来的家人,如乞丐一般。得知李自成入京之后就开始干掉那些当官的和有钱人,开始充军饷。吴襄虽然招子降顺有功,仍然不能例外。昔日巨富的吴府弄了个家破人亡。 没事,吴三桂还抱有一丝希望,这些事自己进京之后都可以摆平。于是问出了历史性的一问:“陈妾(陈圆圆)现在怎么样?” 家人说:“她已经是李自成驾下“权将军”刘宗敏的人了。” 哇呀呀!李自成,我干你姥姥!33岁血气方刚的吴三桂只觉着热血快从头颅喷出来了,这样的奇耻大辱怎么会落到我的身上。好一帮流贼,我把山海关献给你们,把3万铁骑献给你们,但你们却夺我家产、睡我女人!你们他妈把我吴三桂当狗啊!有生以来,从来没有人这样侮辱过他! “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 大军开拔,回山海关!三万大军像一头发怒的狂狮直扑山海关。守城的农民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屠戮殆尽,而且闻讯驰援的白广恩部也在关城附近遭到痛击,全军覆没。 在战场上,很少有人能够成为吴三桂的对手,尤其是在他狂怒之际。 山海关大厅。只有吴三桂一个人,没有人敢进来。他现在既不是忠臣,也不是孝子,命运撕毁了他所有面皮。现在吴三桂无家可归了。 接着李自成亲自来打山海关,吴三桂在破城之际向多尔衮归顺。之后成为了多尔衮攻陷中原大地最锋利的矛,可以说大半个中国都是吴三桂帮助满族人打下来的。 最后吴三桂就藩云南,封平西王。 这个时候,吴三桂没有了任何雄心壮志,只想富贵平安的死去。 我只想平安死去 南明永历皇帝逃到了缅甸,吴三桂为了表示衷心,屡次上书请求带兵去缅甸把永历皇帝杀了,以绝后患。既然做恶人,就做到底吧。 顺治是一个仁慈的人,他认为明朝已经完了,没有必要赶尽杀绝。但是吴三桂执意去缅甸杀永历,最终顺治被说服了。小小缅甸怎么抵挡的住吴三桂,永历皇帝被杀了,吴三桂认为这次清帝该彻底信任自己了。 但是北京城里的那道目光,对吴三桂开始感到害怕。这只猎犬对曾经的主人这么凶狠,有一天,我生病了,他会咬死我吗? 但是吴三桂不想再叛变了,他老了,在云南的日子挺好,他真的别无所求了。 这里离辽东很远,离北京也很远,远的似乎可以把所有事都忘却,这两处埋藏了他许多复杂记忆的地方,他真的不希望再想起。就让我老死在云南吧。 顺治帝是难得的一位皇帝,他可以理解吴三桂在命运的压迫下屈辱的投靠,也可以用混合着欣赏与蔑视的眼光看着他拼尽心力在大江南北为他卖命,但是吴三桂为了讨好他将永历的人头带来的时候,顺治开始恐惧吴三桂。 顺治帝把那份蕴含着怀疑、恐惧、忌惮、杀戮的目光传递给了康熙。 康熙是在和平环境下长大的,与从白山黑水走来的祖先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规而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出于内心的教条,康熙不能理解吴三桂当初的所作所为。对于这位卖主求荣的王爷,他心底只有鄙视、厌恶,还有深深的猜疑和不安。 亲政不久的康熙就在宫里的柱子上悬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三藩”,这其中最不放心就是吴三桂。 刚20岁的康熙说干就干,一纸诏书来到云南,开始撤藩。 本来吴三桂与顺治是心照不宣的,没想到康熙小儿这么绝情!兵权就是吴三桂的命根子,这是要杀我吴三桂啊! 其实是康熙不成熟,心急了,此时吴三桂都已经62岁了,过几年就死了,那时候不就是皇帝说了算了嘛。这是逼吴三桂再次造反啊! 起兵已经不可避免,难道反叛是他吴三桂的宿命? 62岁的吴三桂率领20万人马最后一次踏上征程,一路上,风动尘生,吴三桂还是那么的英武绝人! 吴三桂一口气打下了长江以南,但是这时候吴三桂开始按兵不动了。因为他根本不想造反,他只想康熙改变心意,让自己平安死去。 他不断向朝廷示好,但是康熙比吴三桂想象中坚强的多,他身上有吴三桂最缺乏的东西——原则性。 康熙整顿好自己所有的资源之后,开始对吴三桂做出回答:将吴三桂留质在京的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处死,其余在京子孙免死,入宫为奴。吴三桂,我就是想让你死! 吴三桂的幻想破灭了,他感觉到自己一生的奋斗何其可笑。天下之大,竟然没有一条留给他的路! 退路已断,吴军只好再次发起攻势,但是时机已经错过,清军做好准备,形势的力量大于人,吴三桂的大军开始步履艰难。 康熙十七年,起兵五年后,67岁的吴三桂在绝境中痛苦死去。三年后,叛军全部肃清,吴三桂的子孙后代被彻底杀光,包括襁褓中的婴儿。 总结一下 看完吴三桂的一生,久久无言。 我想我处在他的位置上也会做出跟他一样的选择。 就像和平年代的人无法想象那些为了信仰而死的人是怎么想的,也无法想象自己会为了信仰而死。 吴三桂在晚年开始信佛,在云南修了很多佛寺,我想是为了安放那无家可归的灵魂吧。 二十四岁的我,该想想自己为了什么而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hihuaa.com/sshtp/70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生石花养护技术贴加快生石花生长速度的
- 下一篇文章: 湖北咸宁马不停蹄追云人人工降雨缓旱情